查看原文
其他

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丨好文精选

2016-02-21 星教师



田丽霞


全国十佳班主任,河北省心理学会会员。所带班级班风正、学风浓、成绩优异,学生全面发展,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班集体,探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方法——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,得到很多班主任的认可和学习。



老师,如果你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,是否正烦心班上“鸡毛蒜皮”的琐事连连?是否正头疼班上“小捣蛋”的闹剧不断?是否碰上“我就是不努力”的顽固派学生?是否觉得工作永远没完没了,身心俱疲?那么,您需要认识今天的星教师田丽霞,汲取她的班主任工作“大法”,相信通过这些您似曾相识的案例,肯定有所获,还等什么呢?


-1-

让学生学会沟通


有一年新生刚刚入学,班里一个男生引起我的注意。他急脾气,好冲动,经常与同学、老师、家长发生冲突。


一天晚上,熄灯铃响过了他还在打电话,生活老师提醒他,他不仅不听,还和生活老师理论起来。第二天,生活老师把信息反馈给我,我把他叫到办公室。


他情绪很激动,没等我说话,就开始控诉:“我感冒了,给我妈打电话,让她明天给我送点药来。被老师看到了,她不问青红皂白就在外面大喊大叫,说我不自觉,还说要开除住宿。她一直看我不顺眼,专门挑我的毛病,什么床单不平、柜子没锁、垃圾没倒都要扣分。别人打电话她不管,专门管我,纯属没事找事……”一个大男生,说着说着居然哭了起来。


等他平静下来,我说:“老师为什么针对你呀?”


“不知道。”


“跟我说实话,你的床单是不是不平?”


“有一点。因为我的褥子太厚,床单不容易铺平。我已经很努力了,别人也有铺不平的时候,她都没给扣分。”


“你的柜子是不是真的没锁?”


“是真的,但我不是故意的。我的柜子里也没有贵重东西,我不怕丢。我跟老师说了,丢了东西不用她负责,可她还是要扣分。”


“是真没倒垃圾,还是老师冤枉你?”


“就一点垃圾,我想中午再倒,老师非让早上倒。”


“既然这些都是事实,那老师批评你没有错呀……”


“我知道。可为什么别人犯错就不扣分?”


“为什么?”我追问一句。


“他们会拍马屁。平时见了生活老师特别热情,被扣了分还主动去承认错误……”


“你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吗?”


“没心情。”


“老师扣你的分,你不认错?”


“分都扣完了,还认错干嘛。”


我告诉他:“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,见老师打招呼是最起码的礼貌,不是拍马屁。被扣分了,承认错误、找出原因,才能改错进步。现在国家之间都提倡对话,反对对抗,你和老师之间为什么不能友好对话呢?你不与老师沟通,她只看到‘床单床不平’这个结果,没有看到你的努力;如果主动和老师交流,让她理解你‘努力的过程’,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。你不妨一试,今天中午回宿舍,先和老师打声招呼。”


下午,我问他:和老师打招呼了吗?老师的反应如何?他说:“打招呼了,老师很高兴。”


“你的心情怎样?”


“还可以。”


“还觉得老师看你不顺眼吗?”


“好像没有。”


“有一句诗说‘我看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看完应如是’。意思是,我看山很美,我想山看我也这样美。你说老师看你不顺眼,其实是你看老师不顺眼。以后进宿舍先和老师打招呼,遇到问题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,就可以把闹心、堵心变成开心、顺心。”


他点点头走了。后来,虽然宿舍里扣分现象还时有发生,但是师生冲突却减少了很多。


后来在一次运动会上,他和另一个男生报名参加了三级跳,为了赢得胜利,体育委员请校运动队的一名同学指导训练。


上课时,班长传过纸条商量练三级跳的时间。他没有回答,继续听课。另一个同学着急,隔着两排同学喊他。他开始没有回答,最后实在没办法了,做了一个制止的手势说:“下课再说。”恰巧被老师看到了:“你说什么了?前面说了后面说,有完没完?不愿意上课出去!”


他自觉冤枉,大声说:“我没说话。”


“我亲耳听见你说了。”


“不是我说的。”他昂着头说。


“那告诉我,是谁说的。”


他当然不告诉老师,于是课堂陷入僵局。


来到我办公室的时候,他还气鼓鼓地、情绪很激动。我没有急于表态,而是听他诉说。


然后,我平静地说:“今天这件事,你做得很不错。班长传来纸条,你没有回复、继续上课,说明你很有自觉性;同学问你,你没有回答,说明你很有自制力;最后你虽然说话了,却是为了阻止同学继续说话,这很了不起!”


“我做的也不好,不该和老师顶嘴。不过,他不该不分青红皂白乱下结论。”他平静了许多。


“如果你是老师,能分清楚谁在说话吗?”


“分不清,估计也得说我。因为我在最前面,而且我的声音大,他们声音小。”


“这样说来,老师批评你可以理解,也没有冤枉你呀!”


“是。因为我的确说话了。”他不好意思地笑了。


情绪梳理好了,就要处理事情了。


“既然你有错,这件事情该怎么了结呢?”


“我去找老师承认错误。”


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,怎么处理?”


“上课不再说话了,有问题等下课再和老师沟通。”


“对呀。你在课堂上解释 ,就等于和老师叫板,大家都很急躁,根本说不清楚。等下课再和老师心平气和地交流,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。你要自尊,老师也要自尊,识时务者为俊杰,课堂上你得分清‘大小王’。”我笑着说,他也开心地笑了。


从那以后,他再没有和老师发生过冲突。


亲爱的老师们,面对着青涩懵懂、个性张扬的少年,让我们少一点责备,多一点理解;少一点训诫,多一点引导:帮他们架起一座与他人、与世界、与非我沟通的心灵之桥。



-2-

学生其实很简单——学生为什么撒谎


经常听老师们抱怨,现在的孩子真是了不得,谎话连篇、撒谎都不用打草稿。于是得出结论:现在的孩子人小鬼大,太复杂、太难管了。


有一段时间,我也这样认为,但经过认真地观察、思考,随着对学生的了解不断深入,我发现学生其实很简单。


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:学生在什么时候会撒谎呢?当然是犯了错误的时候;犯了错误为什么要撒谎呢?因为他们知道做错了!如果乐观一点看这个问题,撒谎恰恰说明他们尚有“羞恶之心”,这“羞恶之心”就是教育的入手点。


老师们可能会说,做错了事再撒谎,那是错上加错。其实学生也知道这个道理。那为什么还要撒谎呢?因为经验告诉他们,说实话肯定挨批评,撒谎还有可能蒙混过关。


一位老师说班里一个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,每天都撒谎说“作业丢家里了”。我问这位老师:“如果学生说实话,你怎么处理呢?”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当然是批评了,还要罚他把作业写完!甚至叫家长。”


全身避害是人的本能,面对伸头挨一刀、缩头可能不挨刀的局面,正常人会怎么选择呢?当然是想办法躲开了。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撒谎,就不难理解了:孩子撒谎无非是逃避批评而已!


我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。有一次,我发现一个男生身上有烟味,我判定他抽烟了。怎么办呢?如果直接问,他肯定不承认,必须有确凿的证据让他无可抵赖才行。于是我努力寻找证据和机会。


周末的下午,他没有回家,一个人在宿舍里休息。我来到宿舍,发现宿舍窗帘的挂钩坏了,用尼龙绳拴着,很难看。我拿来挂钩,让他上去把绳子解开,再换上挂钩。因为窗帘太高,再加上尼龙绳系得太紧,所以不好解开。


“用打火机打火烧一下就断了。”我说。


他下意识地从裤兜里掏出打火机。窗帘挂好了,他满头大汗地下来坐好,我说:“把打火机给我吧。”此言一出,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了,只好把打火机给我。


以打火机为切入点,我开始“顺藤摸瓜”了!


“把烟拿出来吧!哪来的烟呀?为什么抽烟呀?从什么时候开始抽烟呀?一天抽几根呀?和谁一起抽呀?……”


我的问题在逐步深入,他的回答也越来越“雷人”。最后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令人“心惊肉跳”的故事,他就是故事的主角:在他们县城,他有一大帮哥们,他是大哥,大家都听他的。最近他帮助一个人摆平了纠纷,人家为了感谢他专门从外地给他送来了香烟……


开始是我问他答,后来就不用问了。他幽幽地说着,声带低沉、脸色凝重,很有点“江湖老大”的派头。我被惊呆了!


我赶紧打电话叫来家长,把他的故事讲给家长听。家长开始一头雾水,后来苦笑着说:“老师,他撒谎呢。他因为个子小、胆子小、上学又早,从小就受气。从小到大只有挨打的份,从来没有打过人。他每次回家就在家里呆着,哪儿都不去,哪有什么哥们聚会?不过他很爱看书、爱幻想,经常把自己想象成小说、电影中的人物。”


了解情况后,我把他叫到办公室,告诉他不要说谎、实话实说。


事情原来很简单,他因为最近成绩下滑,心里很郁闷。平时又总觉得自己没有男子汉的气派,回家看到柜子里恰好有亲戚送给爸爸的两条香烟,趁家长不注意抽了两根觉得很刺激,返校的时候就把烟带来了。因为家长不抽烟,所以也没有发现。至于那“传奇的故事”,都是为了逃避批评而编造的谎言,故事情节就来自《坏蛋是怎样炼成的》一类的所谓小说;至于那“团伙大哥”“不良少年”的形象也只是谎言的衍生品而已!


后来我问他:“当初为什么不实话实说?”


他反问我:“老师,我说实话你信吗?”是啊,他说实话我信吗?我不信!


梳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:学生真的很简单,抽烟的动机很简单,撒谎的动机也很简单,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。为什么会有那么复杂的一个过程呢?聪明反被聪明误,因为我们习惯了“复杂”,所以事情就不“简单”;因为教师很复杂,所以学生就不“简单”!


由此看来,要想让孩子不撒谎,就要鼓励学生说诚实的话、做诚实的人。


我们都很熟悉陶行知先生那三块糖的故事。在陶行知先生做小学校长的时候,学校一位同学用泥块砸班级的另一位同学,陶行知发现后,当场制止了这位同学的行为,并要求这位同学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。


当这位同学怯生生地来到校长办公室的时候,陶校长却奖给这位同学一块糖,说:“你能准时到我的办公室来,我却迟到了,说明你能守时守信,这糖奖给你。”接着又拿出第二块糖,说:“我叫住你,你就停止了,这说明你很尊重我。这是奖给你的第二块糖。”稍后,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,说:“事后我了解过了,是因为那个同学没有遵守游戏规则,欺负了女同学,你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,说明你正直、善良、有正义感,这是奖给你的第三块糖。”


老师们,如果我们能够像陶行知先生这样处理问题,学生还会撒谎吗?也许不会了,起码有一部分同学不会了!


54 28808 54 15791 0 0 3360 0 0:00:08 0:00:04 0:00:04 3360想一下,当老师挥舞着“批评、罚站、叫家长、回家反省、记过开除”的杀威棒来到学生面前的时候,难道学生连找个借口、编个理由自我保护一下都不可以吗?


沟通是一门学问,也是一门艺术,更是人生的必修课,教会学生沟通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。


-3-

心灵的硬盘也需要格式化


一名刚参加工作的班主任,责任心强、工作热情高,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。一天放学,她要求当天小测不及格的同学留下补课。没想到,铃声一响,一名本该留下来的男生背起书包冲出教室,老师喊他回来,他不仅不听,还随口说了一句脏话。老师觉得特别委屈,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哭了,并要求全班同学把那句脏话写下来作“证据”保留。


第二天,学生若无其事地来上学了,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,一番批评之后,学生倔生生地对老师说“对不起”。老师觉得他态度不真诚,就打电话叫来家长。


家长很通情达理,连声地给老师道歉。老师说不需要家长道歉,需要学生认识错误。家长严厉地批评孩子,学生依然倔生生地说“对不起”,老师觉得学生的道歉还是不真诚。


问题进一步升级,一气之下,老师把学生送到教务处。学校领导一番批评教育之后,要求学生向老师道歉。结果学生的道歉越发不真诚。问题僵住了,学校决定让学生回家反省。


第三天就该期末考试了,家长请求让孩子参加考试,学校答应了。老师以为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办公室,解决问题之后再进考场;没想到家长直接把学生送进了考场。老师非常气愤,把学生叫出考场,让他回家继续反省。学生背着书包回家了。


整个暑假,老师的心情都很纠结,失落、委屈、气愤和无助萦绕心头。她对开学充满了畏惧,因为她不知道怎样面对、处理这个学生,于是向我求助。


听完她的叙述,我问了她三个问题:“他会因此不来上学了吗?你会因此离开这所学校吗?学校会因此为他或者为你换一个班级吗?”她摇头说“不会”。


“如此说来,你们是一对师生,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。而可以改变的是你们之间的关系,你能改变学生吗?”她摇头表示不能。


“改变能改变的,接受不能改变的。既然不能改变学生,就要改变自己。


第一要改变态度


“现在,你的情绪都集中在‘我很委屈’这一点上。你的眼光只盯着这一件事,既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,也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,更不能平静地对待学生。完全听凭自己的情绪发酵膨胀,你成了情绪的奴隶。”


“现在,你需要静下来,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自己的情绪。想一想有多么严重,该怎么处理?学生是偶一为之,还是一贯如此?是无意之举,还是蓄意而为?然后再做处理。生气、赌气、灰心丧气、除了会折磨自己,其实毫无意义。”


第二要要明确要求


“从你的叙述中可知,你既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,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只是觉得委屈伤心。学生道歉你嫌不真诚,家长道歉你又说不需要,你到底要什么?”


“你根本不明白,“真诚道歉”这个要求很模糊,没有标准、无法衡量。现在你想清楚到底要什么后,再明确告诉学生,学生按要求做就可以了,至于是否真诚不要再追究。你这样没完没了不依不饶,不利于问题的解决,只会让矛盾激化。


第三要改变方法


“我建议你调整心态,高高兴兴地开学,不要因为一个学生的错误而迁怒全部同学。”

“这件事就不了了之吗?”老师不解地看着我。


“不能不了了之,但也不能没完没了啊。等你静下心来的时候,把他叫到办公室,平心静气地和他谈话。当然谈话要讲究技巧。


“暑假过得好吗?对放假前的那件事情你一定进行了思考,是吧?老师给你补课,不是因为你落后,而是因为你具备优秀的潜质,补课的目的是让你更优秀;你不理解还顶撞老师,当着全班同学对老师不礼貌,也影响你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。现在想明白了?新学期新开始,让我们放下包袱,轻装前进。我有信心,你也有,是吧!”


“为什么加上‘是吧’之类的词语呢?因为这样的学生非常叛逆、爱耍个性,不愿意和老师多说话,顶多是点点头。只要他点头接受,谈话就宣告成功,事情就可以画上句号。”


看着老师疑惑的表情,我告诉她:“这次谈话不是为了解决问题,而是为了了结问题。因为这件事对您的影响很大,放不下、过不去的不是学生,是您自己。它就像一团乱麻越搅越乱,根本理不出头绪。既然理不清,那就快刀斩乱麻、果断了结、斩断烦恼,还自己一个好心情。”


两周以后,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:“谈话很顺利,学生道歉很诚恳,最近进步很大。自己也像卸下了千斤重担,心情很舒畅。


放下即幸福。很多时候,我们都是自己的囚徒,当你把一根手指指向别人的时候,有三根手指指向自己。惩罚别人就是折磨自己,原谅别人就是解放自己,宽恕别人就是赦免自己!


老师们,拿得起是聪明,放得下就是智慧;拿得起是能力,放得下就是魄力。作为教师,不仅要拿得起,更要放得下,而且要主动放下,及时清理心灵的硬盘、清除心灵垃圾、释放心灵空间,以增加心灵硬盘的容量!


一句话,心灵的硬盘也需要“格式化”!


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


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,教师应该提前熟悉学生,最好在开学第一天就能够叫出全班同学的名字,或者叫出一部分同学的名字,最起码也要叫出几个同学的名字。我认为,教师不要轻易叫出学生的名字。

客观地说,教师单凭一份档案、一张照片来记住学生的名字,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,用心良苦,令人敬佩;但是我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招生制度不断改革,很多时候,班主任根本不可能提前拿到学生名单,往往是今天拿到名单,明天学生就来报道,怎么可能全部记住学生的名字呢?与其花费时间记学生的名字,不如静下心来想一想开学之后的工作,与其记住个别几个,不如一个也别记。

每一个同学都是带着一种‘从零开始”的愿望来到新的集体的。在他们看来,教师叫不出自己的名字是很正常的,如果叫出他们的名字,他们反而会感到很惊讶。

大概老师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吧。其实这种惊讶不仅毫无用处,有时还会给学生增加精神负担。他们会想,“老师是怎样认识我的,为什么能够叫出我的名字呢”?如果这个同学原来有某些缺点,他们还会心生疑虑,“是不是以前的‘劣迹’被新老师知道了”?

果真如此,这个学生的热情之火就有可能被我们的“努力”所熄灭。

如果这个学生比较优秀,也许会助长他的骄傲情绪,误把昔日的荣耀当成今后的资本,他的前进动力也许会因此减弱。而且学生们都很敏感,如果我们第一天叫出几个同学的名字,那些没有被叫出名字的同学就会心生猜忌和不平,“老师和他什么关系?” “老师多么偏向他啊!”“人家是老师眼中的红人!”这种心理一旦生成就很难扭转。

试想,教师辛苦忙碌的结果是孤立了少数人,疏远了多数人,给今后的工作制造了阻力,这是何苦呢?

所以,班主任干脆轻松地走进教室,坦然地告诉学生:“就像你们叫不出我的名字一样,我也叫不出你们的名字,请你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,你是怎样的人,让我早日认识你,记住你。”

这是一种激励,也是一种号召,能够激发同学们的热情,他们会努力发掘自己的优点,寻找一切机会证明自己是最值得老师认识和器重的人。不提前叫出学生的名字,实际上是给了同学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。

有一年,新生报到的那天,一个同学来得很早,帮助我扫地、擦地、摆放桌椅,我告诉同学们:“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同学,因为他的主动和勤劳,我记住了他。”他很高兴,同学们也很羡慕,甚至有的同学还感到一丝遗憾。后来,每一次开学,同学们都来得很早。

放学了,一个同学主动和我打招呼。我问过她的名字之后说:“你是第一个主动和我打招呼的同学,我记住了你,因为你很有礼貌。”她很高兴,与她同行的同学则面露愧色。



【本文综合编辑整理而成,欢迎朋友圈分享,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,请注明出处!】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